-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5, 32(1):1-8.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1
摘要:为适应超高层建筑平面设计需要,工程设计单位提出了一种异形截面巨型柱框架结构,并在多个超高层建筑巨型结构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绍了巨型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结合多个大型复杂超高层建筑工程实际,分析了异形截面巨型柱框架结构的研究概况,包括在异形截面巨型柱框架结构抗震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提出了该类结构发展的若干有待深化研究的技术问题。分析表明:"巨型柱框架-组合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是一种受力性能优越的高效抗震体系;异形截面巨型柱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异形截面巨型柱合理抗震构造是亟待深化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2015, 32(1):9-15.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2
摘要: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气动噪声在总噪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降低气动噪声已成为影响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了混合法来研究高速动车组受电弓周围的气动噪声特性。首先,对高速列车在RANS(雷诺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下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高速列车受电弓区域的流场特征。然后,应用非线性声学求解方法(NLAS)研究近场噪声,分析了不同部位对气动噪声的贡献。最后,采用FW-H声学比拟方法来分析远场气动噪声,通过不同测试点研究了远场噪声分布特性。
2015, 32(1):16-21.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3
摘要: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是铁道车辆轮轨关系主要问题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从试验和数值分析两个方面综述了铁道车辆滚动接触疲劳作用下裂纹萌生机理及其预测方法,总结了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同时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防损对策研究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机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特别是对于高速铁路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的机理分析还只是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防损对策也缺乏系统性。
2015, 32(1):22-26.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4
摘要:针对列车碰撞过程中两车之间的运动状态,设置了车钩连接和分离两大状态,将碰撞过程中钩缓系统的运动细化为弹性压缩、塑形压缩、弹性伸长和车钩力为0的4个子状态,运用simulink/stateflow建立仿真模型。基于此,建立了两列单节车碰撞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其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缓冲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车钩缓冲器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车辆碰撞过程中车钩的实际状态。
2015, 32(1):27-34.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5
摘要:区域物流竞争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客观评价研究已成为现实的必然要求。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指标变量的选取,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得分排名以及提出对策建议。
2015, 32(1):35-41.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6
摘要:将银行和物流监管公司签订的监管合同中的奖惩条款为研究对象,基于博弈论探讨了监管方和借款方的博弈行为,找到了纯粹决策和混合决策的纳什均衡。通过算例,对比计算了有无奖励和惩罚时,混合决策的纳什均衡点的差异性:当在合同中增加奖励和惩罚措施时,纳什均衡的点将离原点更远,双方将以更大的概率选择合作。以此为基础,科学设立监管合同中监管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监管奖惩措施,将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
2015, 32(1):42-48.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7
摘要:轨道交通枢纽灾害发生具有关联因素多、影响范围广的特征。为了评价轨道交通枢纽防灾能力,对其运营状况进行了调研,并基于多灾种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轨道交通枢纽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提出了轨道交通枢纽防灾能力综合指数,建立了基于应用灰色关联投影法的轨道交通枢纽防灾能力评价方法。最后通过实例计算与论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客观性。
2015, 32(1):49-53.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8
摘要:为了对环形交叉口采取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措施,必须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排队论为基础,假设环道上无超车行为,环行车辆的车头时距服从泊松分布,车辆换道时间服从独立同分布,推导出了普遍适用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计算模型。通过仿真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能更好的适应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我国实际交通状况。
2015, 32(1):54-58.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09
摘要:县道公路网规划推动着经济发展,承担着"上承国省干线,下接农村公路"的功能。以宿迁市为例,通过节点连通度法、国土系数法和弹性系数法的对比分析,确定最优化规模。从技术水平综合评价规模的合理性,进而宏观控制县道公路网的建设规模和结构等级。
2015, 32(1):59-64.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0
摘要:挖槽施工时间占地下连续墙施工时间的一半左右,施工时间长,产生振动大,需要对其诱发的建筑物振动进行评估。以南昌地铁一号线子八区间施工为工程背景,对工地附近的一座商场在挖槽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了振动在建筑物内的传播和衰减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成槽机产生的振动较小,可以满足要求;冲击钻施工时会产生较大振动,在10~20 Hz的范围内可能会超过标准,不宜在夜间施工。
2015, 32(1):65-70.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1
摘要:以南京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介绍该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支护形式及施工工序;分析该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位移、支撑轴力及基坑周围土体地表沉降的变化,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基坑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结果基本吻合,并且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到了支护结构抗弯刚度EI、坑边超载及开挖对基坑变形规律的影响结果。增加支护结构的抗弯刚度能一定程度减小地连墙的水平位移,随着坑边超载P的不断增大墙顶水平位移不断加大,当P=50 k Pa时,围护结构墙顶范围内发生明显屈服。而随着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超载对地连墙水平位移的影响系数不断减小。基坑开挖时。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位置大致位于开挖面附近,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当土体开挖至坑底且未施工底板和垫层时,此时基坑处于最危险状态。
2015, 32(1):71-77.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2
摘要:对某隧道基坑工程的施工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桩-内撑支护结构中桩体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该种结构可靠度指标并编制了基于Monte Carlo法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可靠度分析程序。对实例工程的四个施工工况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可靠度分析计算结果与实例监测结果一致,符合性好。
2015, 32(1):78-85.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3
摘要:南昌九州天虹广场地上由27层超高层写字楼和6~8层购物中心裙楼两部分组成,地下为满铺三层地下室。超高层写字楼和购物中心分别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场地临近赣江,地下水位高,基础下岩土层为粗砂、砾砂、强风化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通过对桩基(承台)+抗浮锚杆(抗拔桩)+防水底板和筏板+局部抗浮锚杆两种基础型式的优化与综合论证对比,选择了安全、合理、经济、施工进度快的筏板+局部抗浮锚杆基础型式。
2015, 32(1):86-92.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4
摘要:针对电能质量中常见的几种暂态扰动,为了实现对其正确地检测和定位,提出了一种最小均方(LMS)自适应形态滤波和Hilbert变换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扰动信号中往往夹杂中各种噪声,采用基于LMS算法的广义形态学滤波器对扰动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对降噪后的信号进行Hilbert变换,提取扰动信号的幅值包络,可以实现对扰动的初步定位。最后,对提取的幅值包络进行后向差分处理,形成定位脉冲,实现对暂态扰动起止时刻和持续时间的精确定位。通过在不同条件下的仿真对比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15, 32(1):93-98.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5
摘要:年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对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灰色神经网络(GNN)是一种创新的智能计算方法,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尤其在预测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启发式和进化算法,果蝇优化算法(FOA)具有易理解和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的优点。为提高预测性能,提出一种以GNN为基础的年电力负荷预测模型,使用FOA自动确定GNN模型的相应参数值,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通过利用中国的年用电量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GNN结合FOA(GNN-FOA)优于G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回归模型等其他替代方法。
2015, 32(1):99-104.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6
摘要:提出了一种恒流源功率开关管驱动电路。电路采用全桥结构,双电源供电,可实现主电路开关管正、负电压驱动;利用桥臂间电感电流短时间内不能突变,实现恒定电流输出;调节电感充放电时间,可提供不同等级的驱动电流,从而实现主开关管高效驱动;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断续,减少了驱动电路中开关管通态损耗。详细介绍了电路工作原理、开关逻辑实现以及电感设计,分析了驱动电路的自身损耗。在Boost电路上的测试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驱动电路,采用所述恒流源驱动电路,额定负载处效率可提升1%以上。
2015, 32(1):105-109.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7
摘要:针对月球撞击坑边缘检测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基于局部统计特性的各向Sobel算子的撞击坑边缘检测方法。依据撞击坑图像模型的特点,采用属性形态学方法消除噪声对边缘的干扰,并提出针对局部弱边界保留和伪边界消除的多向Sobel算子的权重调整方法,使撞击坑边缘依局部分布特性而自适应加强,较好地保持了撞击坑边缘重要细节和特征。
2015, 32(1):110-114.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8
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在采用低端CMOS图像传感器的指纹扫描仪中,采集的图像易出现通道不均衡、清晰度不高、噪声大等缺点,为了提高图像质量,提出了基于PM偏微分方程的增强指纹图像的综合算法,通过USM锐化算法和偏微分方程噪声滤波算法的有效结合,同时对USM算法和偏微分噪声滤波算法进行了优化,能显著改善图像质量,通过标准测试程序检测达到国际通用的认证标准。
2015, 32(1):115-120.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19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CCCII的电流模式多功能二阶滤波器的电路。整个滤波电路由3个CCCII构成并通过RC电路接地,在输出端能实现高通、低通、带通、带阻滤波功能,可通过调节电路参数适应多种性能要求。设计结构简单,可独立调整其电路的截止频率和品质因数,无源灵敏度较低。通过PSpice软件对电路性能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电路设计准确可行。
2015, 32(1):121-125.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20
摘要:污染养殖水体的主要因素是氨/铵(NH3/NH4+)和亚硝酸根离子(NO2-),用固定化粉末硝化细菌、浓缩液态硝化细菌对养殖用水污染源进行处理,比较各种处理对养殖用水中NH3/NH4+和NO2-的降解教果。实验证明硝化细菌能有效调节水环境p H,降低NH3/NH4+和NO2-的浓度,分解有机质,调节水环境的微生态平衡,水体中的NH3/NH4+和NO2-全程都控制在0.5 mg·L-1以下,符合鱼虾类养殖规范的要求。
2015, 32(1):126-130.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21
摘要:CaO2是一种活性氧源,能氧化降解有机物,絮凝能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起到吸附架桥电中和的作用,实验采用CaO2氧化/絮凝协同作用对印染废水进行了预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COD为2200 mg·L-1、温度为20℃、过氧化钙的含量为20 g·L-1、pH=6.5、反应时间为40 min时,过氧化钙氧化后废水COD的去除率为71%,经过氧化钙氧化后,加入0.7 g·L-1的PAC快速搅拌絮凝3 min,静置30 min,其COD去除率达77%;当加入0.7 g·L-1的PAC和8 mg·L-1的PAM混合快速搅拌絮凝3 min,静置30 min后,COD的去除率达到81%。对实验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2015, 32(1):131-136.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22
摘要:主要通过阐述净水厂排泥水及其污泥处置的必要性,对不同水源水质的排泥水组成及特性进行了分析,归纳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对净水厂排泥水的各种处理技术方案,指出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和反冲洗水处理方式需要经过技术经济论证而选用;最后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净水厂污泥处置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污泥资源化是净水厂污泥处置的最终出路。
2015, 32(1):137-142. DOI: 10.16749/j.cnki.jecjtu.2015.01.023
摘要:为开发廉价的吸附剂和生物载体,将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实验室建立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模拟染料废水,考察容积负荷及水力负荷渐增法对反应床内微生物的驯化效果。训化结束时,容积负荷渐增法出水中COD,NH3-N,TP,MB浓度分别为49.81,3.06,0.45,1.09 mg·L-1,驯化时间越长出水效果越稳定,去除率维持在98%以上。水力负荷渐增法驯化结束时出水COD,NH3-N,TP,MB分别为81.00,4.39,0.15,1.38 mg·L-1。结果表明两种驯化方法均可取得较好的驯化效果,容积负荷渐增法去除效果优于水力负荷渐增法。在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染料废水应用中,将选用容积负荷渐增法对矿化垃圾进行驯化,同时需保证一定的训化时间。